京都晚报

《妫川文集》乔雨的两篇跋

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发布时间:2022-04-13

引言:《妫川文集》序(摘录)

在乔雨的积极奔走努力下,2018年夏天,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专门为延庆设立了“妫川文学发展基金”。资助妫川作家出版图书,同时设立妫川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激励、支持延庆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创作,发表出版文学作品,冲击国内外大型文学奖,从而促进延庆作家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和世界视野的精品力作。这对延庆的文学艺术发展,是一件功在当今、泽被后世的事情。据了解,这个基金会成立后作用显著,已经为19位作者正式出版了个人文学专集和评奖。以上这些都为本次大型丛书《妫川文集》的诞生,奠定了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本次编辑出版的《妫川文集》,是对延庆文学创作的一次大检阅和汇总,也是延庆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标志,更是当代延庆文艺工作者留给历史的文学艺术记忆。本文集精选了乔雨、石中元、陈超、华夏、远山、谢久忠、郭东亮、周诠、林遥、张和平、浅黛等11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以个人单集的形式出版,汇成文集。

以上摘自于:胡昭广:飞雪迎春到——《妫川文集》序。 胡昭广,北京市原副市长,中关村科技园区第一任主任,(香港)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京泰集团董事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顾问。

《跨越心墙--乔雨诗文作品选》跋

木心说,中国人一上来就受了苦,吃了亏。然后因为苦,出了文学、诗歌、哲学、伦理。他还说,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一)

我接触诗歌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那是个有诗和远方的时代。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春潮涌动,百舸争流。文化复兴,诗歌先行。归来派与朦胧派隔江对歌,“复出诗人”与“崛起诗人”并驾齐驱。“诗穷而后工”的归来派诗人力作迭出。艾青、公木、白桦、流沙河、熊召政……王者归来,厚积薄发。朦胧诗人另辟蹊径,开宗立派、风头正劲,占尽半壁江山。“正义的守望者”北岛,“被埋没的诗人”食指,用“黑色眼睛寻找光明”的“童话诗人”顾城、走出白洋淀的芒克和多多,以及舒婷、江河、杨炼、海子……一时诗坛群星璀璨,姹紫嫣红。

那是一个白衣胜雪的年代。国门初开,欧风美雨潜入,校园歌曲方兴未艾,诗社雨后春笋,大江南北以诗论道此起彼伏。岳麓山上,保叔塔下,未名湖畔,黄埔滩头,青年学子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又填新词。“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个凭着一首朦胧小诗就可以让漂亮女孩“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时代。那是一段有诗,有歌,有梦的美好时光。

我的第一本诗集《孤山听雨》在这个背景下酝酿、研磨,终于在1997年秋天出版,收录了《沿你低垂的目光》《星空的旋律》《酒光》《重叠的乐章》《封冻的泪湖》《飘逝的云影》《天堂印象》等 54 首诗歌。它们创作于1987年—1997年,十年耕耘,朝花夕拾。这是一个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的10年。有情窦初开的悸动,初涉世事的感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挣扎与风格多变的尝试。技巧上也是飘忽不定,忽而热情洋溢,追求一泻千里的奔放;忽而欲说还休,热衷一唱三叹的委婉。感性多于理性,白描多于想象,而想象是文字化蝶诗歌的翅膀。但这些都无法阻挡青年诗人对生活的热情,艺术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十年后的2007年出版了我第二本诗集《潭柘寺的夏如古井》,收录了《记忆千年》《潭柘寺的夏如古井》《边城吟》《东临碣石》《让灵魂自由地飞》《咏菊》《生命是一种缘》等新诗46首。较于前一本诗集偏重对生活的体味、人生的思考与历史的回望,更注重真情实感的注入而非技巧的雕琢。就像《随园诗话》中说的:“诗写性情”。

十年创作46首诗歌不能算高产,一是因为我的爱好广泛,不能集中精力与诗歌。二是一些素材用于散文诗创作而诗歌常常处于“无米之炊”的状况。这里也存在一个让我感到郁闷的问题,就是一个点燃创作激情或是激发出灵感的题材是用诗歌表现还是以散文诗描绘?往往让人颇费周章。也有同一个题材被诗歌与散文诗并用的时候,那一定是令人心潮澎湃,非要淋漓尽致地宣泄不可的事情。如《山花的故乡》与《大青山下有一片辽阔的草原》,诗歌《边城吟》与散文诗《边城吟》等。

这本诗集出版引来一些目光和评论,在此摘录三位作家的诗评: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著名诗评家、《中国诗歌报》社总编张同吾先生:

“《潭柘寺的夏如古井》这部诗集中含两类作品,其一是历史寻踪和文化流韵,其二是心灵探微和情感花束。前者是长河奔流,诗书漫卷,神思飞跃,烟雨迷蒙……后者红叶耀眼,云淡菊香;亦真亦幻,如梦犹醒,这是神思天运的诗行,是真正意义上诗的完成。由于乔雨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在充满现代意识的诗情中,流动着古典诗词的神韵,哪怕是状写域外风景,也在鲜明的语言节奏中,包容着中国式的沉邃和凝重,让人能够沿着罗马古道和威尼斯水巷,走向哲学的宏奥。”

著名作家、诗人,《中国改革报》社长、总编马役军先生:“我得承认,读完乔雨的这部新诗集,对他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飞跃。从新诗集里可以看到他随着阅历、年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化,他创造了超越自我的一种深沉的浪漫。10年的播种,树已成林,此刻不仅仅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境界;不仅仅是一种宣泄,更是一种诠释。”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先生:“乔雨这本新诗集不仅写出了他走过的世界名都大川和他在祖国西陲的风霜雨雪,而且专注剖析了多梦人生,写出了《记忆千年》和《边城吟》那么大气的长诗,……新诗集表现出的宽容和豁达,已超过乔雨的年龄了。如果这些真诚的顿悟,在今天物欲横流、斯文扫地的时候,能惊醒丧失的社会良知该多好。”

2008年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故园的冷月如水》,收录了旧作与新诗近130首。算是对我诗歌创作的总结,因为此后的精力移情别恋予纪实摄影了。人生要做的事很多,余下的时间却很短。“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二)

散文诗创作应该是在诗歌意犹未尽时的延续。散文诗因其兼顾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的表现性,具备了“诗的凝炼与节奏,散文的舒展与自由”的特点,选题丰富多彩,形式短小灵活,内在充满思考与哲理的深刻。既适合月窗下低吟悄唱,又适合曲水流觞时扣剑而歌。

真正的散文诗,一定具备诗歌的灵动,散文的自由,小说的叙事,戏剧的张力,音乐的节奏。优秀的散文诗,一定具有画面感和带入感。画面感让作品立体而丰满。而带入感是作品优秀与平庸的分水岭。只有带入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进而开启延展与想象的空间。才能发现体会作品里的思考,寓意和哲理的内涵。

我创作散文诗几乎与诗歌同步,甚至更早些。1985年我得到一本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十年散文诗选》,售价2.25元,仅印制了12000册。该书精选了“五四”以来六十五年间一百位作家的散文诗佳作,几乎囊括了现代所有散文诗代表人物,有刘半农、鲁迅、许地山、李广田、何其芳、焦菊隐、徐志摩、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郭风、柯蓝、闻捷、流沙河、舒婷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本书把我带入了一个新颖、神奇的世界,从此我养成了以散文诗体写日记的习惯,如《在寂寞中穿行》《相忘于江湖》《过客》《林海》等。

《宋词人物》《风萧萧兮易水寒》《端午断想》《听陈雷激古琴随想》《远去的红尘》是与古人对话。《历历青山在水一弯》《一梦醒来》《月满霜天》是感慨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要只争朝夕的自勉。还有一些反应历史时刻的作品,如1997年初登港岛见证香港回归祖国时创作的《青山遮不住》,发表在香港《中国散文诗》刊物上。十年后创作了姊妹篇《我看青山多妩媚》发表于《中国政协》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刊。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创作的《五环旗在鸟巢飘扬》。还有为“三千孤儿入内蒙古”主题系列活动创作的《大青山下有一片辽阔的草原》等。

1996年春天,我有幸结识了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当代散文诗旗手柯蓝老先生。随后被聘为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参与了柯老在香港创办(香港)中国散文诗刊等工作。在柯老的教诲与鞭策下,我的散文诗创作热情高涨,数量与质量更上一层楼。《宋词人物》首发于2001年5月22日《中国青年报》,2010年经由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王殿忠老先生(《茶花女》《法兰西遗嘱》翻译者)推荐在《读者》杂志上刊登,后收入国家教材。《端午断想》《清明寒雨霏霏》《四季歌》等多篇散文诗被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创立的《爱的分贝响亮》栏目制作成朗诵作品播放。2012年农历龙年,应邀为《妫川》杂志撰写的龙年首卷语《妫川赋》被延庆区政府刻碑立于妫水河畔。柯老驾鹤西去后,我把他写给我的书信连同我出版的散文诗集捐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也算对柯老在天之灵的告慰吧。

“我从众多的人生道路上,走过来。我只是这个伟大群体中的一个影子。我不扰乱任何平静,我不引起任何不安,我只是走过。

我如同一个远方的星星悄悄地出现。如同一朵白云从天空飘过,从人生的海洋飘过……”——柯蓝语。

(三)

我写的散文多以游记为主,也写随笔和杂文小品,很少。

古时的文人骚客,赋闲雅士大都喜欢登山临水,访寺寻僧。“行万里路”是古代对优秀散文家的基本要求。潘耒(1646-1708)说:“五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称性逍遥。”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勰语)。古时圣贤追求功成,名遂,身退的境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江南名城古镇里星罗棋布的“退思园”便是佐证。功成名遂而隐身闹市或赋闲乡野都不失为明智选择。当然也有屡试不第的读书人,赋闲是没得选择。

寄情山水,寂寞了庙堂却成就了山水游记。柳宗元《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已经为游记设定地标,后人难以超越。优秀的游记具备知性与感性。所谓知性,就是游历的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加上笔者的思考与感悟。所谓感性,就是以感观经验代替直观表述。佛家强调以眼、耳、鼻、舌、身、意感悟世界,好的游记一定是视觉、嗅觉、听觉并用,触、感、思并行。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先后游历了欧洲、澳洲等地,写出《漫步蓝色海岸》《水中摇曳的威尼斯》《澳洲观星》《镜头里的火车》等。2000年在台北近观国民党黯然下台,创作了《跨越心墙》《北投温泉》。2003年赴澳门小住,在澳门科技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写了《澳门的秋天很冷》。2002年至2004年赴甘肃挂职锻炼,华夏文明发源地厚重的文脉撞击着灵魂,一时思如泉涌,诗歌、散文诗和散文三炮齐发,一口气创作了诗歌《西出阳关》《边城吟》《故园的冷月如水》,散文《走进甘肃》《渭水河畔话天水》《嘉峪关随笔》《夕阳山外山》《我所养的一盆吊兰及其他》,散文诗《边城的梅雨》《飞来蜻蜓飞去蜻蜓》《想你在边城》等多篇。

我一直追求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左右逢源大开大合的创作状态。用诗歌放飞思想,用散文沉淀思考。真正达到“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境界。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说:“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诗,是一切艺术的入场券。”三十年探索下来,却发现距离目标反而愈加遥远,恐怕还有三十年的探索路要走。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妫川文学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人们!

乔雨、2021年夏至于听雨轩

注:此文载:乔雨主编《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二、《镜头里的日子—乔雨纪实人像摄影集》(摄影集)跋

这次出版的《镜头里的日子—乔雨纪实人像摄影集》一共收入了294幅作品,时间跨越20年,镜头摇过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作品主要表现过去20年外面世界人们的生活状态,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精神面貌。

我自2000年出版第一本摄影集《天涯只履》到现在整整过去20年了。这期间又陆续出版了《行板如歌》《行走中国》《铁路沿线的风景与面孔》摄影集。在伦敦、巴黎举办过个人摄影作品展,都是以纪实摄影的创作形式来表现。

我喜欢纪实摄影这种创作形式。思考,行走,预判,抓拍一系列操作让我痴迷。贴近生活,自由创作,不造作,无需言语,通过画面传递思想。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语言有局限性而思想却没有。文字的边界就是人们认知的边界,而镜头却直面人生,伸向远方。

纪实摄影作品一要真实,二要有思想,三要传递性强。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真实是纪实摄影的生命线。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可以牺牲掉艺术性,但是一定要保证真实性。纪实摄影家其实在充当社会发展见证者与记录人的角色。这就需要贴近生活,静下心来去观察,通过镜头来记录民生百态,时代变迁。用镜头去发现具有一定社会意义与历史文献价值的画面,捕捉动人的瞬间。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哗众取宠,无论美好或是丑陋,无论伟大或是渺小都要真真切切的存在。通过真实的作品使人们产生共鸣,引发关注,唤起社会良知,为历史留下痕迹。

“镜头里的日子”系列的视角对准普普通通的人群,真实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百态人生。镜头里那位年迈的嬷嬷,圣母般地坐在教堂的大门里,夕阳通过高大的教堂玻璃彩色花窗撒在老嬷嬷的脸上,既温暖又慈祥。常年的劳作使得她腿脚已经衰老,但她坚持一天天地坐在那里,信仰的力量让她一定要为人们做点什么,因为她坚信,服务社会大众就是服务上帝。

镜头摇过纽约疲惫的警察,结队默默潜行的日本僧侣,毛里求斯街头制作冰沙的长者与等待的少女,布拉格广场上执著地寻找新闻的记者;镜头摇过布达佩斯大饭店忙碌却有条不紊的餐厅招待,墨尔本草坪上安静读书的女孩,烈日下一丝不苟吹风笛的苏格兰少年,巴厘岛上只能容下四个人乘坐的邮政小飞机在装着邮件,搬运工竟然是驾驶小飞机的飞行员……

他们或她们,忙忙碌碌的生活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沐浴同样的阳光,走过同样的岁月,却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他们或她们有过憧憬,潇洒过青春,忍受过痛苦与绝望,分享过快乐与成功。从上一代人那里传承着血脉和精神,向下一代传递着爱与希望。星移斗转,周而复始。人们都在尽到自己的本分,如此才使得地球村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地走向光明。

拍出有思想的作品是我一直探索的课题。用有思想的镜头去穿透社会是我的追求目标。而拍出有思想的作品首先要有思想。这个思想应该根植于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人类良知。也就是佛家讲的常怀慈悲心。镜头是冰冷的,良知却是温暖的。因此才能实现思想到哪里镜头就摇到哪里,如此拍出的作品才会有意义,有生命。

欧洲,街头长椅上,秋风萧瑟,一位年长的旅行者手拿干瘪的面包,深情地望着面前孤独的鸭子,不时与鸭子分享已经不多的面包。旅行包放在身边,是归来,亦或是启程?

日本,一对年轻的夫妻在自家的店铺里忙碌了一个上午,午餐只是一盒小小的盒饭。男人用一只手端着,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你一口我一口的吃着。只要有爱,小小的盒饭就足以撑起一个家庭风雨兼程。

布拉格,夜幕降临,人们点燃蜡烛为逝去的亲人祈祷,一个小男孩一条腿跪在地上,无比虔诚地点燃一支蜡烛,烛光打在少年的脸上映出超越年龄的坚毅……

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晴空万里,具有158年历史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早已焕然一新,却单单留下了建造出那艘著名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船坞。一位年迈的绅士身着老派西装策杖在船坞前走过,仿佛穿越回到110年前下水初航的那一天……留下锈迹斑驳的老船坞要告诉后人什么?

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摄影的拉幕人,美国著名摄影家莫霍利·纳吉说:“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一位称职的摄影家要深入社会,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用镜头捕捉,用作品诉说。

纪实摄影另外一个社会功能是传递。英国摄影师彼得·亚当斯认为,好的影像在于情感的深度。影像的意义不仅在于留住瞬间,它饱含着摄影者的观察与思考,它所传递出的语言和情感,是能够被不同国家民众所理解的,是无国界的。我深以为然。

在150年前,有一个英国年轻人约翰·汤姆森,带着新发明的照相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用镜头如实地记录中国的城市、乡村、山川、河流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他雇了八个人扛着笨重的木质照相机和器材行走在中国的城市与乡间,在中国行走了三年,拍摄了三年。三年以后,他带着1200张摄影作品回到了伦敦,然后出了一本轰动世界的摄影集——《中国与中国人》。他后来被西方誉为纪实摄影之父。

自那以后一百多年,有无数的英国人、欧洲人因为看了他的作品而了解中国。还有很多人因为看了他的作品而决定去了遥远的中国。可以说这个人是中英摄影交流的先行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在约翰·汤姆森离开中国150年后的2017年夏天,在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之际,我带着我的摄影作品来到伦敦,来到约翰·汤姆森的故乡举办《行走中国》摄影展。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来向约翰·汤姆森,向所有为中英文化交流,为中英世代友好作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摄影展一共选了150幅作品,时间跨越30年,镜头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作品主要表现过去30年,在中国日新月异变化下,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精神面貌。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主席迈克·彼查德先生在开幕式上说:“乔雨先生的摄影作品延续了我们摄影界艺术题材的传统,即通过摄影将世界人民连接在一起,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民众的风貌。”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说:“在中英两国关系进入‘黄金时代’的时候,乔雨充满诗意、创意和情谊的作品走进英国,登陆英伦,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对两国摄影交流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次影展以后,我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授予终身会员。

这就是传递的力量。就像奥运火炬,奥运圣火象征着光明、勇敢、团结和友谊。而这些象征需要传递出去才有意义。奥运圣火从希腊奥林匹亚取得火种后,接力传向世界各地,奥林匹克精神随之遍地开花、深入人心。

我热爱祖国,所以我尽情地拍摄祖国的山川河流,人生百态。我也爱世界,所以我不停地旅行,拍摄人类共同的家园和芸芸众生。纪实摄影,应该是一种记忆的积累,是民族记忆的沉淀,以记忆来凝聚力量,激励人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应该是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和历史责任。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妫川文学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人们!

乔雨、2021年夏至于京城听雨轩

注:此文载:乔雨主编《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责任编辑:麦穗儿

热文推荐

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书画 | 企业